- ·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[10/30]
- ·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[10/30]
- ·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[10/30]
- ·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[10/30]
- ·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[10/30]
- ·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[10/30]
- ·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版[10/30]
很多慢病长在一根藤上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受访专家: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鹿 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 靳 冰 本报记者 王冰洁 柜子里摆满各种药、一买就是一大袋、要记得到点吃药
受访专家: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鹿 斌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 靳 冰
本报记者 王冰洁
柜子里摆满各种药、一买就是一大袋、要记得到点吃药、还得记清每种药吃多少……对不少老年人来说,这就是他们的日常,尤其是在糖尿病、心脏病等多重慢病的困扰下。
全球半数老人多病共存
由于身体衰老,老年人成为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易感人群。不少老年人同时被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“盯上”,好像这些病是“配套”的。
这种一体多病的情况,医学上称为“多病共存”,即同时患有2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,目前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。全球65岁及以上人群中,多病共存的比例为40%~56%;在英国,每4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共存疾病,65岁及以上人群中有2/3一体多病;美国也有2/3老年人多病共存。
数据显示,201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2.49亿,其中75.8%被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困扰,1/5患有3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,比如糖尿病、慢阻肺、高血压等。2018年,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,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68.7岁,有8年多时间处于“带病生存”状态。
对多病共存的老年人来说,多重用药(每天用药≥5种)的问题无法避免且十分普遍。曾经有报道显示,一位80岁老人因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、失眠、前列腺增生等多种慢性疾病和老年病,联合药物治疗需吃24种药。来自河北的张先生向《生命时报》记者“吐苦水”:自从查出高血压,控压药就没断过;前两年做了心脏搭桥,又开始吃抗凝药;近期做了脑部肿瘤手术,每次吃药都满满一手;有些药本地买不着,还得托亲戚朋友大老远地寄回家,每天都在为吃药发愁。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靳冰表示,在多种疾病的影响下,不少老年人会逐渐出现功能障碍,发生失能或半失能的情况,患者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,诱发抑郁、焦虑情绪,甚至给家庭带来负面影响;生理上,服用多种药物面临药物联合副作用增加,有些药物还会起到相反作用;药物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负担。如果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,或者有认知障碍,很难每天准确地服药,药物越多,漏服几率越大。
肥胖,一体多病的起点
曾有学者提出,高血压、肥胖、高血脂(高甘油三酯)、葡萄糖耐量异常为“死亡四重症”。近期,发表在《自然医学》上的一项研究纳入了1.1万多人的数据,分析了糖、脂质、维生素等1014种代谢物水平与27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关联。结果发现,近半数代谢物与至少一种疾病有关;2/3代谢物为多种疾病共有,突出显示了肝肾、血糖血脂、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生活方式因素的重要性,并提出这4个“靶点”是防治一体多病的潜在目标。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鹿斌表示,临床上,动脉粥样硬化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、2型糖尿病和肥胖常呈现聚集或并发的趋势,这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慢性低度炎症,即代谢性炎症,继而损伤血管、肝脏、胰岛、脂肪等代谢相关的组织或器官,导致高血糖、高血脂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。长此以往,患者可能面临新的疾病或病症。
可以说,2型糖尿病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、动脉粥样硬化、肥胖是“一根藤上的4个瓜”,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肥胖是一体多病的始动环节。
第一步:不良生活方式。鹿斌表示,暴饮暴食、吃得油腻、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营养过剩、肥胖,是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因素。脂肪的堆积(尤其是腹部脂肪)会活化胰岛素抵抗相关信号通路,使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,进而加剧代谢异常,使脂肪更易堆积,形成恶性循环。
第二步:高血糖、高血脂。“共同土壤学说”认为,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卒中、糖尿病的共同风险因素。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后,最先出现血糖水平不断升高,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;此时,脂肪分解抑制减弱、游离脂肪酸增多,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甘油三酯随之增多,出现高血脂,进而增加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一系列代谢综合征的风险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mxbyfyk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19/774.html
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投稿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编辑部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版面费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论文发表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