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疫情之后医疗数字化何去何从

来源: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疫情逼迫着每个行业都把自己的一部分工作搬到线上,其中当然也包括疫情期间最受人关注的行业—医疗。利用5G技术的远程控制超声机器人开始为新冠肺炎患者做超声检查;微医的“

疫情逼迫着每个行业都把自己的一部分工作搬到线上,其中当然也包括疫情期间最受人关注的行业—医疗。利用5G技术的远程控制超声机器人开始为新冠肺炎患者做超声检查;微医的“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”提供免费咨询和问诊服务;部分城市开通了医保线上服务,政府鼓励通过线上方式完成常见病、慢性病的复诊及药品配送。

随着内地疫情逐渐平缓,就像其他行业一样,医疗行业也需要弄清,哪些数字化医疗的需求只是一时应急,而哪些消费者的行为被疫情长期改变。后者之中就蕴藏着商业机会。

波士顿咨询(以下简称“BCG”)与腾讯合作,通过对1492人的调研和腾讯的大数据分析,撰写了《2020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》,试图搞清消费者在各类数字化医疗场景中真正的需求是什么。

这份报告把消费者的“数字化医疗旅程”分为4个阶段:了解信息、远程问诊、线上购药、疾病管理。这4个场景逐渐深入,付费和商业化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多,但除了第一个场景,其他场景的渗透率均不足40%。而人们在线上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,主要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线上购药的渗透率达到31%,超过远程问诊。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吴淳认为,这其中,疫情期间医保的参与起到了不小作用:“以前,线上购药平台基本是百分之百自费的。所以一般消费的是轻症的非处方药,或是家用医疗器械。疫情期间的一大政策突破,是部分城市的医保可以接入线上平台。如果这个政策延续下去,线上购药的受众变大了,留存率也可以增加。”

另一边,在线上问诊这个场景中,医保尚未接入,同时医生资源仍然限制了消费者的体验。虽然疫情期间线上问诊平台一度受到青睐,比如疫情期间,微医平台上有122万人次问诊,但当人们的生活回归到日常节奏时,线上问诊仍未成为主流的消费行为。

当然,渗透率最低的场景就是疾病管理,只有8%。它涉及健康监测、康复指导、用药提醒,本质上是前三个场景的综合体。从逻辑上说,在慢病和重症领域,数字化的疾病管理潜力很大,它能提升医疗系统的诊疗效率,也能改善患者的体验。但另一方面,它的专业门槛很高,消費者要建立信任很难。最多的时候,中国曾经有200多个糖尿病管理App,但真正能稳定获得用户的很少。因为一旦涉及到每个患者的具体疾病,对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就极高。

这当中还涉及消费者认知的问题。虽然数字化疾病管理的接受度普遍不高,但是相比之下,重症患者比慢病患者的接受度更高,更愿意自费做疾病管理。因为对前者来说,疾病管理如果做得不好,生存期可能就会缩短。而对于慢病患者来说,疾病管理的时间跨度可能是漫长的10年、甚至20年,很多人可能不那么能意识到日常管理的重要性,付费意愿也更低。

不同类型的人群对数字化医疗场景的需求也不相同。青中年保健爱好者的核心关注点是修复身体机能,他们对“提升免疫力”“防脱发”“关节损伤”之类的关键词更感兴趣,而他们在信息获取后,也更有可能自费购买相应的保健品和非处方药。

老年人的需求也很明确,他们会像年轻人一样,被微信公众号的文章“种草”,保健品、血压仪等家用医疗器械是他们后续消费的主要项目。

相比之下幼儿的父母则更有可能使用线上问诊工具,尤其是孩子出现轻症时,为了第一时间获取解决方案,他们很愿意从网上获取诊断和用药指导,但另一方面,线下问诊仍然是主流。

而对于慢病和重症患者来说,虽然数字化工具理论上可以让他们的治疗更方便有效,他们还是更信任传统的医院、卫生中心等线下机构。他们不选择远程问诊的主要原因,是问诊效果不佳、无法报销、无法检测。

本质上,深度的数字化医疗场景无法普及,根源还是医疗资源的供给端是否愿意、尝试新方法。

不论是医疗信息、问诊、药品购买还是疾病管理,这些场景的核心资源,依然来自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内。医院和医生,是否愿意使用这些数字化工具提供服务,决定了这些服务的品质。消费者的动力,往往也靠医院来推动。比如疾病管理,因为涉及大量专业知识,所以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接受医院的推荐。

但目前还没有广泛的深度参与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医院。从硬件上说,目前中国医院之间,甚至医院内部的信息数字化,以及信息互通还很不充分,导致很多理想化的服务没有落地基础。另一方面,对医院来说,数字化工具如何定价,现有的运行方式需要做哪些改变,都要谨慎考虑,考虑的结果往往就是动力不足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mxbyfykz.cn/qikandaodu/2021/0309/559.html



上一篇:新疆居民慢性病疾病谱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
下一篇:慢性病管理现状调查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

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投稿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编辑部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版面费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论文发表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