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吃太饱“撑”出的病

来源: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1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妈妈们在餐桌上常常念叨:“三餐不过饱,没病活到老。”这话看似简单,却非常有道理。现在,我们早已告别了拿“票”买粮的时代。在吃这件事上,很多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是“有

妈妈们在餐桌上常常念叨:“三餐不过饱,没病活到老。”这话看似简单,却非常有道理。现在,我们早已告别了拿“票”买粮的时代。在吃这件事上,很多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是“有病不敢吃”,年轻人永远也没有答案的问题是“今天吃什么”。即便如此,很多人在吃完饭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:我怎么又吃撑了?感受着胃里的饱胀,人们的第一反应是:完了,又要发胖。如果吃撑的危害仅仅是发胖,那反倒不用太担心。事实上,吃太饱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体重的变化,还会增加不少慢性病的发病风险。

为什么我们总会“吃太饱”?

在考虑吃太饱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前,我们不妨自问一下,为什么在这个食物供应如此充足的年代,我们却还是经常会像患有“食物囤积症”一样吃得过饱?对于这个问题,我尝试着思考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
1.方便的食物获取途径

现如今,每幢办公楼附近都有不少便利店,每个小区里也有不止一家超市。哪怕你因为工作繁忙或者不想出门购买食物,手机里也有很多应用软件能提供即时送餐上门的服务。这些应用软件收取的配送费相当低廉,送达速度也令人惊叹。这样一来,当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想吃点什么的念头时,几乎可以立刻实现。

2.随处可见的美食诱惑

手机、电视、公交、地铁上随处可见的移动屏幕,播放的广告中有一多半都是关于食物的。“明星”“红人”沉溺于食物的满足表情和他们纤细的身材、光滑的皮肤,让人恍惚间以为就算放肆吃这些食物,也不会引起体重增加和其他方面的问题。此外,商家有层出不穷的产品营销手段:买一送一、第二件半价、套餐、团购、赠券、免费品尝等。看了这些广告,会让人萌生“不尝尝就吃亏了”的念头。

3.社交效应的进食行为

除了解除饥饿、品尝美味之外,人们有很多时候会出于社交需求吃下很多东西。比如,现在不少公司都提供下午茶。下午茶时光被职场人认为是建立职场人际关系、了解公司最新动向的良好时机。除此之外,同学聚会、公事应酬等场合也类似。此时,“吃东西”承载了更多的社交功能,人们往往很难做到严格控制,经常会一不小心吃多。

4.“一不留神”的过量进食

现代人习惯了边看手机边吃饭,很少有人能做到在吃饭时一心一意咀嚼,感受食物的味道,这些外界刺激很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。如果我们无法及时接收到身体发出的“饱腹信号”,就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吃更多的食物。

5.情绪和疾病导致进食过量

“压力肥”不是耸人听闻。在情绪压力较大的情况下,大脑活动频繁,需要更多的葡萄糖供应,使人特别向往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。这也是很多人在情绪抑郁的时候喜欢吃甜食的原因。而且,情绪压力大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,让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腹部,悄悄长出“游泳圈”。同样的,长期失眠会引起食欲控制紊乱,如果这种紊乱倾向于令饥饿素的分泌增加,就会让人们吃更多食物。另外,糖尿病或胰岛素分泌紊乱也会导致食欲增加,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治疗。

吃太饱不只是会发胖

部分人知道吃太饱不太好,比如增加胃肠道消化负担,但并不清楚有些慢性疾病很可能就是长期“撑”出来的。

1.肥胖

摄入过多食物,却没有同时增加运动量去消耗这些热量,必然会引起肥胖。但更值得重视的是,肥胖已经被太多研究证实是引发其他慢性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。

2.口臭

不少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,饱食一顿之后,口气会变得更“重”。尤其是头天晚上睡前如果吃得太多,第二天清晨的口气会令人不忍接近,哪怕仔细刷了牙还是难以彻底消除。这有可能是吃太饱引起了轻度的胃食管返流,脂肪、酒精、巧克力等食物成分有可能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下降,使胃内容物反流进食管引起异味。

3.糖尿病

一项英国的研究发现,即便只是某一天内胡吃海喝,也会令受试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。受试者对血糖调控的能力明显下降,身体对糖类和脂肪的代谢出现了紊乱的趋势。换言之,即便只是偶尔吃太多,可能也会增加人们发生糖尿病、高血脂的风险。

4.大脑“迟钝”

吃过饭后犯困、工作学习效率下降,是很多人都有的经历。有人说这是因为饭后人体血液都流向了胃肠道,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。研究证明这种说法没有道理,研究者并没有观察到餐后人体大脑供血下降的现象。目前,关于餐后犯困的原因还不是十分明确,有研究认为餐后犯困和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有关,也有研究认为餐后血糖水平升高可能是犯困的原因之一。但这些研究均认可,进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的食物会导致人们餐后睡意更强烈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mxbyfykz.cn/qikandaodu/2020/1120/383.html



上一篇:“健康中国”视野下加强体力活动与防治慢性病
下一篇:老年人步行运动适宜的强度和量的研究<sup>①</

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投稿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编辑部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版面费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论文发表 |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